内容摘要:
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不是标准化、流程化生产,而是每一次都充满了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平面设计的这个属性决定了它不能求同,那么,平面设计师的创新源自于何处?应该如何创新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设计师的想象力并不容许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当设计师拿到设计项目后,首先要做的是对设计项目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再进行相关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边界正好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积累。毕竟,曾有设计界的前辈说过:“你几乎不可能做出超过你眼界的设计。”只有将设计内容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才更容易过滤出有效的设计元素。
但是切记,设计元素是你对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后提取的“部分信息”或“综合信息”,并不代表你的设计就有了创新。因此,想要在构思之初就有所创新或者说能够为设计奠定创新的基础,那么,设计师必须“打破原有知识的桎梏”。
原有知识几乎等同于个人偏见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提取设计元素后,如果你还是依照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记忆去思考,那你会感觉到创意乏力,你的创意会变得“和以前很相似”,或者距离创新很远,或者你的创新很有可能不符合设计要求。但是,你如果能够打破原有知识的桎梏,结合设计逻辑去构建自己的设计策略,那你将很快获得你和客户都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原有知识在记忆中是会发生改变的,并且这种改变常常是不经意与有意识的结合。比如你抓取到某个设计灵感后,大脑会一次次通过回忆提取事件主旨,最终重建一个常常并不符合事实,却符合主观的个人偏见。大脑的工作机制和硬盘非常不同,装进大脑里的信息,会发生变化。并且那些杂乱的文件,会自动合并、删减,还会伪造一些新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很可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设计师将原有知识应用在新项目上的风险所在。
在大多数设计机构,很多的设计师都会在某些时候充当项目经理。需要你和甲方见面沟通。这是很常见的。因此,关键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越级出马。很多的设计师在沟通中最容易将专业的东西搬出来,又不仔细聆听甲方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了不断改稿甚至放弃前期计划的可能。因此,作为初入行的设计师,你需要学会一些沟通技巧。和甲方聊天,尽量少说设计词汇。就像钢琴家不应该给听众读琴谱讲乐理一样。
如果你接到一个logo的设计项目,那在你开始绘制之前、构思之前你一定要记得问这几个问题:
你喜欢的标志是纯文字、纯图形还是图文结合?
你需要这个标志能够呈现品牌名称、行业属性、经营理念还是行业特定特征?
喜欢哪种风格的图形?譬如徽标、简约、亲和、符号等?
标志的颜色有没有特定要求?有无色彩和图形的禁忌?
你的标志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终端、专业机构还是代理商等?
这都是你从发散到聚焦的必要之路。你记住了吗?
有了这些,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可以独立上岗。可是,设计师这个岗位是很不好胜任的!所有最初的积累、沟通、构思,一切的想象联想想要变为现实,都是需要动手绘制的。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设计师的工作是将感觉(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形(具象)的一个过程。那么,从一个不可描述的感觉、直觉,到具体的图像,需要经过什么呢?
设计师的逻辑能力是可以决定设计全案走向的。一味强调创新,很有可能会让你的设计作品不仅天马行空,还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受众难以接受。
因此,平面设计必然在严密的逻辑下进行,必须符合伦理、审美和市场需求。从一个小小的灵感,一次最不起眼的直觉到具体呈现,这中间必然是清晰的逻辑推演和验证关系。要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能找到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联通道。
四. 以好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然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传播,传播的第一要素是好看,因为受众并不会在看到这个作品时与设计师换位思考,和你做设计一样开始你的逻辑推演,进而再去认同,记住和传播。所以说,逻辑能力是给自己的,是设计师必备的内功之一。如果一名设计师去给甲方或者受众讲逻辑,那未免又太不合时宜。至此,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好看的设计,其实基本要求就是看得懂和记得住,只有看得懂和记得住才更容易传播。
总结
平面设计师想要创新,让作品更有卖相,更易于传播,设计师本人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打破既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记忆所带来的的偏见,在设计逻辑和设计原理之上进行创意。逻辑越严密,原理越清晰,画面就越好看,也更贴近创新,给人的感受就越舒服,也就更容易记忆和传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口腔诊所拓客咨询
Franchise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