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但现实情况是,牙疼真不算什么,动辄上万元的种植牙费用,才让人着急上火。然而,这个拥有4200亿规模的市场如今落神坛了,种植牙利润暴跌60%,这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自从国家医保局的口腔系统集采正式落地后,曾经价值8000元单颗的种植牙,现在已经被严格控制在4500元以内了,价格爆跌55%。这个调控举措,无疑给整个口腔行业带来了巨大震动。
在此之前,口腔行业凭借着信息差和高利润,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从2018年至2020年,口腔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场旁、地铁口、闹市区,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这种“轻资产”模式,让口腔诊所成为了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现阶段,我国口腔类的医疗机构多达12.6万家,就拿苏州的万达广场来说吧,方圆1000米竟然拥有20多家牙科诊所。
即便如此,我国口腔类医疗市场依旧有很大的前景,去年底市场规模为2593亿元,但2030年将增长至4200亿元。然而,口腔医疗机构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消费者高昂的医疗负担问题,种植牙价格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从两三年前的市场价来看,国产种植牙的价格区间大致在2000元到10000元,进口的价格直接翻倍,达到了1.2万到2万左右。一颗小小的种植牙,凭啥卖出这么高的价格?其实,我国的种植牙90%依赖进口,基本已被韩国、瑞士等垄断,就连手术器械也是如此,牙科诊所在高价进口的同时,只能将成本分摊给消费者。
但种植牙费用只占整个牙科治疗的50%,手术、麻醉等成本也不低。不少患者吐槽,本以为种上一颗牙5000元左右,最后结账时一算2万多元。这种“隐形费用”的套路,无疑让不少消费者成了冤大头。
如果说价格高也就罢了,可随着行业规模迅速扩张,市场也逐渐变得鱼龙混杂。一些不良商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利用信息差,大肆夸大病情,从中大赚横财。
2022年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掀开了口腔种植牙行业的遮羞布,案例中的刘老先生掉了几颗牙齿,却被无良医生要求“全口种牙”,报价预算高达30-40万元,难道这镶的是金牙吗?这些还只是种植牙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来,因为监管相对宽松,行业准入门槛偏低,以至于三无资质的诊所扎堆出现,投资2000万元就可打造一个高端的牙医诊所。但这些诊所没有必要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支持,所雇佣的都是不懂牙科的“编外”医生,他们的手术操作流程完全不符合标准,以至于术后感染风险频发。
那些小诊所为了招揽生意,不惜以“低价套餐”为噱头,打着“无痛植牙”等口号,吸引患者。一旦患者真的上钩了,诊所就会用各种幌子诱骗其“过度医疗”,或和其他项目捆绑销售,最终导致患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有甚者,有些诊所为了谋取利润最大化,使用来源不明的种植体,术后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各种并发症的困扰。
就算手术成功,也不见得就一定万幸。有患者声称,花费数万元种植牙齿,才三个月就开始松动脱落。究其原因,才发现这些诊所胆大妄为,擅自缩减手术成本和流程,让消费者白埃一顿痛。
在丹东市一个口腔诊所,就有消费者爆料称,交了9000元种牙,没想不良牙医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上颌窦打穿了。花钱买罪受不说,后续处理结果迟迟未见,事后才知道这位牙医并不具备职业资格,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准,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一时间,网络上关于“看牙贵”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甚至还成为了2021年两会的热门议题。面对公众的普遍呼声,国家政策的调控方案如愿下达,种植牙利润一夜之间暴跌60%。 很多牙科诊所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打价格战,曾经高贵的种植牙开始平民化,就算没钱也可以“分期付款”。
但即便如此,从2023年以来,全国仍有多家口腔医疗机构破产,其中太原优贝口腔的跑路事件更是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这家曾在全国拥有近百家门店的口腔连锁机构,在集采政策实施后,多地门店出现了关停、欠薪等问题,消费者预存的费用难以追回,正在进行的拔牙、补牙、种植牙服务也没有后续,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人财两空”。
这样的遭遇,只是口腔行业“倒闭潮”的一个缩影。进入“后集采时代”,口腔行业将继续洗牌。昔日那些依赖暴利、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机构,现在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它们必须在转型升级和淘汰出局之间做出抉择。
但你以为种植牙的乱象从此就没有了吗?实际上,有些牙科诊所为了吸引客户,还推出了办卡、预付套餐等消费模式,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诸多陷阱。消费者冲动下办理了套餐之后才发现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情况。
可见,单单调整种植牙价格,并不能完全解决口腔行业的乱象,当务之急还是要从政策面加大对公立医院口腔科的扶持,唯有这样,患者才不至于被迫转入民营诊所治疗。对于民营口腔机构,也必须加大监管和市场监督,从法律层面提高准入门槛,严惩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口腔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口腔诊所拓客咨询
Franchise application